第六百零六章:册封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李承乾恼了,将宰相们召到了面前,忍不住大骂了一通:“这样的事,吵了半个月也没有结果?若是国家大事,都是这般,我大唐早已亡了!真是岂有此理,此事,孤做主了,就这么办了吧!”
于是,支持的人面带喜色。
而反对的人,居然松了口气。
要知道,反对的人之所以发对,并不是他们和陈正泰有仇。
而是因为,他们觉得这破坏了规矩。
自己作为一个有名望的大臣,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就轻易同意呢!当然要据理力争,显出自己的风骨嘛!
可现在有了太子殿下一言而断,那便好了,反正自己已经据理力争过了,是太子自己糊涂,和我没关系。
李承乾难得自己做了一回主,倒是高兴不已,况且自认为陈正泰的好兄弟加大舅子,自是乐见其成的!
他将李秀荣叫到了面前来,感慨道:“此番陈正泰立了大功,封个亲王,乃是理所应当。只是可惜了,每一次父皇远征,孤都要在此守着,名为监国,实为监禁,这三省一阁,才没有人理会孤的想法,不过是将孤视做是提线木偶罢了。”
李秀荣只轻轻一笑:“许多所谓的国家大事,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既然有宰相,让宰相们去料理,又有何妨呢?太子监国,监的乃是国家大政,只要督促好宰相们即可,倘若事事都过问,到时皇兄定又是要顾头不顾尾,焦头烂额了。”
李承乾叹道:“你们是说什么都是有理啊。”
接着摇了摇头又道:“却不知父皇和正泰何时回来,他若回来,我倒是有大事要和他商量。”
李秀荣便不吭声。
李承乾则笑道:“也是,你一定也不知道,只怕你比孤还急呢。是啦,继藩现在如何了?听闻他已学会说话了,他太愚钝了,快三岁才勉强学会说话。”
李秀荣便道:“人们都说,语迟的人聪明。”
李承乾道:“哪里,不过是安慰之词罢了,说话都比别人迟,能聪明到哪里去?孤前几个月看他,一副傻愣傻愣的样子,孤都害怕他脑子不好。”
见李秀荣俏脸拉了下来,李承乾便忙道:“罢罢罢,不说这些,不说这些了。”
其实自李秀荣掌了鸾阁,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,确实轻松许多,他虽什么都想管一管,却发现面对那文山会海,根本不是自己的性子可以去管得了的,想想就头大啊。
可李秀荣却很心细,总是能从许多奏疏和宰相们的会议里,大体分辨出轻重来,而后坚持自己的意见。
再过了半月,便有快报来,说是陛下和陈正泰已带着人,疾行回京了。
李承乾不敢怠慢,连忙让人打探,一面让百官做好接驾的准备。
几日之后。
李世民总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城。
陈正泰则径直去了二皮沟,他是受不了那冗长的接驾仪式。
而陈家上下,也得知陈正泰回来,倒是都欢天喜地的迎了出来。
三叔公激动得不得了,大声大气地道:“正泰,听闻你立下了军功?这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了。了不得啊,我们陈家,出了大功臣啊。”
这一次,是实打实的军功,和其他的功劳可不同,而且是真正的灭了国的。
三叔公觉得陈家的阀阅里,又要浓厚的添上一笔了。
他甚至还打算请一群大儒,给陈正泰修一个传记,反正陈家有钱,从陈正泰往上,到列祖列宗,追溯到东汉时起的元祖,都要好好的吹嘘一番。
陈正泰上前,带着微笑道:“叔公,此番远行,定又让叔公担心了。”
三叔公拨浪鼓似的摇头:“不担心,不担心,晓得你不会出事的。”
呃,有点不上道啊。
陈正泰尴尬一笑道:“今日天气不错,春光明媚,噢,公主殿下和武珝长史在不在?”
三叔公便道:“还在朝中,没有回呢,十有八九,这个时候当去接驾了。对了,待会儿我有要紧的事和你说……”
他正想拉扯着陈正泰进屋堂里书说话。
这时,外头有黄门匆匆而来,口里大呼:“朔方郡王殿下接敕命!”
有诏书来了……
于是,陈正泰不敢怠慢,领着陈家人,急忙赶到了中门前,迎了宦官。
这宦官则是羡慕地看了陈正泰一眼,咳嗽,取了竹简出来……
一看到竹简,三叔公和陈正泰便什么都明白了。
这是册书。
所谓的册书,是立皇后或者太子,亦或者册封亲王用的最高级别敕旨。
一般情况之下,敕命分为三等,最上一等便是册书,而颁布的册命,是写在竹简上的,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而次两等则称之为制书和慰劳制书,档次就很低了,用的是绢黄纸。
意思是,你级别还不够,就不浪费竹简了。
不得不说,这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环保概念了。
………………
这两天老虎要好好准备一下剧情,有些大纲还没弄好,可能更新会少一点点,或者慢一点,剧情顺了就尽量还。
第(3/3)页
李承乾恼了,将宰相们召到了面前,忍不住大骂了一通:“这样的事,吵了半个月也没有结果?若是国家大事,都是这般,我大唐早已亡了!真是岂有此理,此事,孤做主了,就这么办了吧!”
于是,支持的人面带喜色。
而反对的人,居然松了口气。
要知道,反对的人之所以发对,并不是他们和陈正泰有仇。
而是因为,他们觉得这破坏了规矩。
自己作为一个有名望的大臣,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就轻易同意呢!当然要据理力争,显出自己的风骨嘛!
可现在有了太子殿下一言而断,那便好了,反正自己已经据理力争过了,是太子自己糊涂,和我没关系。
李承乾难得自己做了一回主,倒是高兴不已,况且自认为陈正泰的好兄弟加大舅子,自是乐见其成的!
他将李秀荣叫到了面前来,感慨道:“此番陈正泰立了大功,封个亲王,乃是理所应当。只是可惜了,每一次父皇远征,孤都要在此守着,名为监国,实为监禁,这三省一阁,才没有人理会孤的想法,不过是将孤视做是提线木偶罢了。”
李秀荣只轻轻一笑:“许多所谓的国家大事,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既然有宰相,让宰相们去料理,又有何妨呢?太子监国,监的乃是国家大政,只要督促好宰相们即可,倘若事事都过问,到时皇兄定又是要顾头不顾尾,焦头烂额了。”
李承乾叹道:“你们是说什么都是有理啊。”
接着摇了摇头又道:“却不知父皇和正泰何时回来,他若回来,我倒是有大事要和他商量。”
李秀荣便不吭声。
李承乾则笑道:“也是,你一定也不知道,只怕你比孤还急呢。是啦,继藩现在如何了?听闻他已学会说话了,他太愚钝了,快三岁才勉强学会说话。”
李秀荣便道:“人们都说,语迟的人聪明。”
李承乾道:“哪里,不过是安慰之词罢了,说话都比别人迟,能聪明到哪里去?孤前几个月看他,一副傻愣傻愣的样子,孤都害怕他脑子不好。”
见李秀荣俏脸拉了下来,李承乾便忙道:“罢罢罢,不说这些,不说这些了。”
其实自李秀荣掌了鸾阁,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,确实轻松许多,他虽什么都想管一管,却发现面对那文山会海,根本不是自己的性子可以去管得了的,想想就头大啊。
可李秀荣却很心细,总是能从许多奏疏和宰相们的会议里,大体分辨出轻重来,而后坚持自己的意见。
再过了半月,便有快报来,说是陛下和陈正泰已带着人,疾行回京了。
李承乾不敢怠慢,连忙让人打探,一面让百官做好接驾的准备。
几日之后。
李世民总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城。
陈正泰则径直去了二皮沟,他是受不了那冗长的接驾仪式。
而陈家上下,也得知陈正泰回来,倒是都欢天喜地的迎了出来。
三叔公激动得不得了,大声大气地道:“正泰,听闻你立下了军功?这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了。了不得啊,我们陈家,出了大功臣啊。”
这一次,是实打实的军功,和其他的功劳可不同,而且是真正的灭了国的。
三叔公觉得陈家的阀阅里,又要浓厚的添上一笔了。
他甚至还打算请一群大儒,给陈正泰修一个传记,反正陈家有钱,从陈正泰往上,到列祖列宗,追溯到东汉时起的元祖,都要好好的吹嘘一番。
陈正泰上前,带着微笑道:“叔公,此番远行,定又让叔公担心了。”
三叔公拨浪鼓似的摇头:“不担心,不担心,晓得你不会出事的。”
呃,有点不上道啊。
陈正泰尴尬一笑道:“今日天气不错,春光明媚,噢,公主殿下和武珝长史在不在?”
三叔公便道:“还在朝中,没有回呢,十有八九,这个时候当去接驾了。对了,待会儿我有要紧的事和你说……”
他正想拉扯着陈正泰进屋堂里书说话。
这时,外头有黄门匆匆而来,口里大呼:“朔方郡王殿下接敕命!”
有诏书来了……
于是,陈正泰不敢怠慢,领着陈家人,急忙赶到了中门前,迎了宦官。
这宦官则是羡慕地看了陈正泰一眼,咳嗽,取了竹简出来……
一看到竹简,三叔公和陈正泰便什么都明白了。
这是册书。
所谓的册书,是立皇后或者太子,亦或者册封亲王用的最高级别敕旨。
一般情况之下,敕命分为三等,最上一等便是册书,而颁布的册命,是写在竹简上的,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而次两等则称之为制书和慰劳制书,档次就很低了,用的是绢黄纸。
意思是,你级别还不够,就不浪费竹简了。
不得不说,这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环保概念了。
………………
这两天老虎要好好准备一下剧情,有些大纲还没弄好,可能更新会少一点点,或者慢一点,剧情顺了就尽量还。